我校化工学院高艳芳、张欣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

来源:新闻网  

近日,我校高艳芳教授、张欣副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 and Energy》(中国科学院一区TOP,IF:21.1)上发表一篇题为“Self-supporting Ru Single-Atom Chain Electrodes for High-Current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DOI: https://doi.org/10.1016/j.apcatb.2025.126029)研究论文。高艳芳教授、张欣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团队中的2020级博士研究生王志伟和2022级博士研究生赵晓琦为共同第一作者,我校为论文第一通讯单位。


1 Rux-1T-MoS2/CC单原子链催化剂的设计及微观形貌表征

该研究成果依托化工学院、大规模储能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储能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完成,并受到内蒙古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5LHMS07014和2023ZD19)、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技术攻关项目(2020GG0290)和内蒙古自治区草原领军人才计划项目资助。

研究中,团队创新性提出“阳离子置换制备单原子链Ru1-1T-MoS₂/CC催化剂”的研究策略,并将其应用于电解水制氢研究,为该领域催化材料开发提供新路径。从性能表现来看,Ru1-1T-MoS2/CC催化剂优势突出:一方面Ru负载量超低,常规酸性条件下,10mA·cm-2电流密度对应的过电位仅为88mVvs.RHE;常规碱性条件下,该过电位进一步降至5mV,性能优于多数已报道的Ru-MoS₂催化剂。另一方面,在电解非常规低品位矿井疏干水时,其性能远超商业Pt/C催化剂,前者过电位为373mV,周转频率(TOF)达101.08H2·s-1,后者过电位为396mV,TOF 仅为24.33H2·s-1。本研究不仅构建了有序可控金属单原子中心催化剂的简易制备方案,更深入解析了单原子链催化剂的形成机理与HER电催化机理,为该领域技术创新与理论研究提供双重支撑。


2 Rux-1T-MoS2/CC单原子链催化剂的结构表征

3 Rux-1T-MoS2/CC单原子链催化剂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4 Rux-1T-MoS2/CC单原子链催化剂的机理探究

5 论文页面

该团队长期致力于电催化剂领域研究此前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国际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中国科学院一区 TOP,IF:13.3)国际权威认可一篇为研究性文章《Hydrogen bond-induced the oxidation states of Fe active centers to enhance the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 and oxygen evolution reaction in Zn-air batteries》(DOI: https://doi.org/10.1016/j.cej.2025.166333)另一篇为综述性文章《Alkaline oxygen reduction/evolution reaction electrocatalysis: A critical review focus on orbital structure, non-noble metal catalysts, and descriptors》(DOI:https://doi.org/10.1016/j.cej.2024.155005)。两项成果均为课题组系列研究的重要组成,由团队博士研究生完成,且我校均为唯一通讯单位,充分体现了研究的系统性与团队较强的科研攻坚能力。

文字、图片:化工学院




2025年10月09日 17: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