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3日,我校“锚定一流目标 推进晋位升级”办学思想学习讨论第三场专题讲座在新城、金川两校区同步召开。校党委书记李占峰主持会议并讲话,全体校领导出席。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相关职能部门全体工作人员、各学院教师代表近300人参加。

讲座邀请哈尔滨工程大学原校长,国家国防863某主题专家组专家,总装备部某专家组专家姚郁教授以《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为题作专题辅导,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创新型国家建设、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等维度深入分析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结合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高校发展和人才自主培养面临的挑战等内容详细阐述人才自主培养的有关思考与认识,分享哈尔滨工程大学办学实践和改革经验,并与校领导,相关单位、学院负责同志及教师代表座谈交流,为学校加快推进高水平应用研究型大学建设、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等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会议强调,全校上下要进一步深刻领会本次报告精神,紧密结合学校实际,在强化顶层设计、深化改革创新,打造优势特色学科和健全保障体系等方面持续发力、整合资源,为争创国家一流学科高校夯实根基、积蓄力量。
文字、图片:党委宣传部
围绕专题讲座
我校教师开展热议
白 杰 化工学院院长
今天有幸聆听了姚郁教授的报告,我深刻认识到 “双一流” 建设与学科发展的紧密关联。精准对标学科评估指标体系是关键。 化工学院将围绕内蒙古“五大任务”,紧盯现代煤化工、新型化工、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在全局发展视角下,紧紧把握数字化、智能化和低碳化三个趋势,锚定国家、行业发展需求,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基础上,推动学科整合与资源优化,汇聚力量开展有组织科研,形成具有影响力的特色学科成果。积极拓展新兴领域和发展方向,打破学科壁垒,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提升整体学科水平,为学院发展注入新活力。学院进一步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化工学科社会服务能力。
姚郁教授的报告为学院学科发展提供了宝贵思路。未来,化工学院将以学科建设为引领,优化专业、学科布局,提升学院的综合实力,推进学院高质量发展。
赵 恺 建筑学院党委书记
聆听了姚郁教授的报告,对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和认识。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行业变化及技术更新,面对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适配的矛盾,需要我们对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等人才培养体系各方面工作进行一系列深刻的变革。今年,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之际,学校组织开展了“锚定一流目标、推进晋位升级”办学思想学习讨论,同时启动了新一轮本科专业优化调整工作,站在学院党委的角度,需要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做好统筹协调工作,以作风建设为基础,以深入扎实的调查研究为切入点,准确把握社会需求变化,进而对学院人才培养体系进行进一步分析论证和优化调整,切实落实好教育强国规划纲要和教育强区建设意见。
陈玉宏 教学促进与教师发展中心主任
姚郁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创办龙江工程师学院的经验,使我们更加清晰的认识到,强化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是地方应用型工科院校的必由发展之路。我校作为区域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应立足区域产业特色,深入调研地方产业升级需求,动态调整学科专业布局,构建与地方产业集群相匹配的学科专业群。学校应大力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鼓励教师依托学校科研平台,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提升实践能力,解决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推动科研成果在地方企业转化应用。同时,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开设创新实践课程和科研训练项目,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地方工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构建“技术协同攻关、成果高效转化、产业创新升级、人才共同培养”的校企良性互动机制,是使命所在、发展所需。
张兴涛 党委学生工作部(党委武装部、学生工作处) 副处长
姚郁教授以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为题,结合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新时代办学探索与实践等从实际操作层面进行了精彩讲解,对我校锚定一流目标、推进晋位升级具有很强的理论和指导意义。作为从事学生工作的党员干部,接下来我们要持续推动学生工作高质量发展。要围绕学校中心工作,服务大局,积极探索创新学生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不断提高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围绕学生开学季、毕业季,打造不断线、成体系、有实效的系列教育活动。利用好节庆、节点契机,让思政教育载体更鲜活、实绩更有效,进一步夯实学生理想信念。要加强学生日常管理,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筑牢校园安全防线。
连雪君 科研处副处长
姚郁教授关于“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思考与实践”讲座内涵深刻,对于我校加强科研能力建设,助力锚定一流目标、推进晋位升级提供了指导方向。科学研究是建设一流学科、办好高水平大学的重要基础。要以服务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为方向,面向科技前沿,聚焦能源、材料、化工等我校优势学科领域,整合学科资源,大力推进交叉学科建设,深化科研服务体制机制改革,强化有组织科研。在关键核心领域,需加快科技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创建,高能级科研创新平台建设,强化科研攻关与产教融合。通过推进重大项目获批、关键技术突破、科技成果转化等重点工作,实现核心技术领域的实质性突破。同时要深入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提升,推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为我校建设一流学科提供坚强的科研保障支撑。